組織的各項運作,都有一套制度辦法,舉凡人事制度、財務制度、業務管理制度等等,都在此列。設計各種制度辦法的出發點,是為了管理,一方面提供所有成員運作上的依循,並產生明確的評核標準;另一方面則藉由制度,將整個組織的運作導向正確的方向與目的。
但一般人在規劃制度時,卻容易陷入兩個盲點:首先,誤以為制度頒訂下去,就會自動運作,而忽略了其所必須付出的管理上的成本;其次則是,未充分考量人性上普遍存在的弱點,使得制度設計出來之後,必須追加更多額外的規定來防弊,結果付出更多管理成本。
良好的制度設計,必須是在運作時,能夠自然形成「自我管理」的機制。也就是說,在制度的設計本身,針對人性普遍存在的弱點,或是普遍存在的差異性,設法導入某種自我節制、自我制衡約束的機制,讓運作時可能產生的漏洞,透過個人的「自我管理」便可排除掉絕大部分,使得付出的管理成本很低,而制度的運作又很順暢。
以請假制度為例。勞基法規定,員工一年可請一定天數的病假與事假,其中,因為一定天數內的病假仍可領半薪,於是,人性上的弱點與差異性便在此浮現:有些人可能忍著一時的身體不適而繼續上班,有些人卻動不動就請病假;有些公司、機關為了避免病假太浮濫,只好要求檢附醫生證明;由於醫生證明可能作假,於是要公立醫院開立才算,公司也因此要花人力檢核;但重感冒可能讓人難過到無法上班,卻不必然要到大醫院就診……。如此不斷「追加」各種規定,補了舊漏洞,卻又產生新漏洞,管理成本就這樣不斷提高!
聯強的請假制度,在遵循法令規定的同時,再設法從制度設計上形成「自我管理機制」。聯強每年核發員工年度獎金時(包含現金與股票紅利),個人的「出勤率」也是納入考量的諸多指標之一,而除了年休假與公假之外,其他各種假都是個人「出勤率」的減項。如此一來,稍有不適就請病假者,可能會開始節制;不得不請病假者,可能會轉而節制事假,自然而然形成一種自我管理、自我節制的機制。在此情形下,公司亦不必虛耗人力稽核同仁是否請了太多假,較積極者甚至會在生病時,自行決定捨病假而請年休假,或是利用年休假來結婚。
又好比公司福利制度,聯強每年提撥一定比例的福利金由福委會統籌運用,由於總金額固定,所以福委會在執行各種福利措施時,便會更加仔細衡量選擇,將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的規劃與運用,避免浮濫。至於員工赴外受訓、社團活動等的費用,因部分傾向個人性質,所以當事者亦須部分負擔,而非全額補助。
蘊含在制度設計中的「自我管理機制」,亦同樣可以隨著制度運作的電腦化而設計到系統中。以業績表現的評核為例,所有業務人員除了可在系統中逐日看到本身的業績達成與成長狀況之外,也可以看到同單位內其他業務人員的業績表現;單位主管亦同。
雖然業務人員每個月都有其業績目標,但是,有些人可能業績過得去就好,缺乏自我鞭策的力量;有些人則對自我要求特別高。透過同層級不同人員間的相對比較,一方面讓每個人都能更精確、客觀地自我評核,到底表現是好是壞,藉此幫助業務人員「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也可透過同單位成員之間互相比較,產生良性競爭的效果。
制度、辦法的制定,固然有其希望達到的功能與效果,但制度在設計過程已經隱含管理的成分在其中。最有效的管理,是讓所有成員形成自我管理的機制,藉由自我約束、自我制衡來克服人性上的弱點、惰性,而不是像防小偷一般,企求以層層繁複的關卡措施來防範。一套在運作上必須付出太多管理成本的制度,是不好、甚至不可行的制度。
不僅公司制度的設計應如此,主管在管理一個部門、帶領一群人的時候,也是如此。主管應該充分認知人性弱點存在的事實,並抓住運作的精神與根源,設法導引部門成員走向自我管理;至於從運作的末端所產生出來的現象,則是用來發現問題,以便從根源處著手解決,而非直接針對運作末端產生的現象作規定。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善用外部反映,減少內部管理的盲點
由於部門成員會有資歷深淺、能力高低及心態個性上的差異,因此,即使部門運作系統建立起來了,仍然還是無法完全避免問題與盲點的產生。
舉例來說,人難免會疏忽;人會因為經驗、能力尚淺而誤把錯誤的方法視為是對的,並直接採用;人也會因為判斷事物的火候不夠而低估事情的嚴重性,或是本身個性較為畏縮而認為自己處理即可,於是並未適時向主管請教。諸如此類的情形,都會導致部門即使在正常的運作體系下,仍會產生盲點與瑕疵,輕者導致部門效能的發揮不完美;重者則在日積月累下,侵蝕了部門功能的正常運作,不易治癒復原。
但是很不幸地,垂直方向的報告反應系統,並無法杜絕這些盲點與問題。這是因為人性當中隱含了一些特質,諸如,報喜不報憂、遮掩錯誤、人為的誤判卻不自知等等。對此,主管除了必須經常對部門成員宣導正確的做事心態之外(即使如此,還是無法根絕前述問題),還必須懂得善用外部的反映,來減少內部管理的盲點與問題。
在組織當中,每一個部門各自負責的不同功能之間,都是環環相扣、彼此協同運作。任何一個部門運作上的瑕疵,往往會對其他部門產生連帶影響。受到影響的部門為了維持本身運作的順暢、達成部門任務,或是基於組織整體利益的考量,通常都會主動把這些問題反映出來。
此時,一個負責任、觀念正確的主管,不僅應該以開放的心胸去聽取其他部門的意見,更應該鼓勵其他部門積極對其做問題、瑕疵的反映,並善用這些資訊來幫助自己降低內部管理的盲點,使部門的效能充分發揮。
在組織當中,有時會看到一種主管,不僅本身缺乏開放的心胸去接受他人對其反映的瑕疵,另一方面又礙於「面子」問題,習慣性地採取自我防衛的態度,而不會虛心了解狀況、客觀地判斷對錯,反而耗費大部分時間在辯解。久而久之,別人看到問題也不願再向他反映,於是,其部門便有如得了慢性病一般,運作績效逐步下滑。這一類的主管,受到其本身直屬主管或其他部門更高階主管責難的頻度將因此提高,在既有職掌都無法充分發揮下,也就遑論職掌範圍的擴大與升遷。
當然,一般主管只要有一定程度的閱歷,大多能認知到外部反映對其部門管理的價值;通常也能意識到,面對他人反映時,一味辯解、自我防衛並非正確的態度。但有時仍會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迷思:「自己部門的問題竟然讓其他部門先發覺到,會不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平時管理不用心?」但正如前文所言,因為人性的因素,使得部門難以根絕問題、瑕疵的產生,而且也沒有任何一個主管是萬能的,能夠永遠比別人早發現問題,透過外部反映來減少盲點,原本就是部門管理當中必要的一環。
另一種常見的情形則是,對於自己的部門,其他人必然不如自己了解。因此,他人在反映問題的時候,可能在表達上不見得很精確、深入,此時自己很容易就立即判定:「對方會有此反映,是因為他對我的部門不了解。」然而,一個火候夠深的主管不會立刻如此斷言,而是會更詳細地追問、了解狀況,並且冷靜、客觀地仔細思考,往往可以從中發現更多可以改善之處。
舉例來說,人難免會疏忽;人會因為經驗、能力尚淺而誤把錯誤的方法視為是對的,並直接採用;人也會因為判斷事物的火候不夠而低估事情的嚴重性,或是本身個性較為畏縮而認為自己處理即可,於是並未適時向主管請教。諸如此類的情形,都會導致部門即使在正常的運作體系下,仍會產生盲點與瑕疵,輕者導致部門效能的發揮不完美;重者則在日積月累下,侵蝕了部門功能的正常運作,不易治癒復原。
但是很不幸地,垂直方向的報告反應系統,並無法杜絕這些盲點與問題。這是因為人性當中隱含了一些特質,諸如,報喜不報憂、遮掩錯誤、人為的誤判卻不自知等等。對此,主管除了必須經常對部門成員宣導正確的做事心態之外(即使如此,還是無法根絕前述問題),還必須懂得善用外部的反映,來減少內部管理的盲點與問題。
在組織當中,每一個部門各自負責的不同功能之間,都是環環相扣、彼此協同運作。任何一個部門運作上的瑕疵,往往會對其他部門產生連帶影響。受到影響的部門為了維持本身運作的順暢、達成部門任務,或是基於組織整體利益的考量,通常都會主動把這些問題反映出來。
此時,一個負責任、觀念正確的主管,不僅應該以開放的心胸去聽取其他部門的意見,更應該鼓勵其他部門積極對其做問題、瑕疵的反映,並善用這些資訊來幫助自己降低內部管理的盲點,使部門的效能充分發揮。
在組織當中,有時會看到一種主管,不僅本身缺乏開放的心胸去接受他人對其反映的瑕疵,另一方面又礙於「面子」問題,習慣性地採取自我防衛的態度,而不會虛心了解狀況、客觀地判斷對錯,反而耗費大部分時間在辯解。久而久之,別人看到問題也不願再向他反映,於是,其部門便有如得了慢性病一般,運作績效逐步下滑。這一類的主管,受到其本身直屬主管或其他部門更高階主管責難的頻度將因此提高,在既有職掌都無法充分發揮下,也就遑論職掌範圍的擴大與升遷。
當然,一般主管只要有一定程度的閱歷,大多能認知到外部反映對其部門管理的價值;通常也能意識到,面對他人反映時,一味辯解、自我防衛並非正確的態度。但有時仍會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迷思:「自己部門的問題竟然讓其他部門先發覺到,會不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平時管理不用心?」但正如前文所言,因為人性的因素,使得部門難以根絕問題、瑕疵的產生,而且也沒有任何一個主管是萬能的,能夠永遠比別人早發現問題,透過外部反映來減少盲點,原本就是部門管理當中必要的一環。
另一種常見的情形則是,對於自己的部門,其他人必然不如自己了解。因此,他人在反映問題的時候,可能在表達上不見得很精確、深入,此時自己很容易就立即判定:「對方會有此反映,是因為他對我的部門不了解。」然而,一個火候夠深的主管不會立刻如此斷言,而是會更詳細地追問、了解狀況,並且冷靜、客觀地仔細思考,往往可以從中發現更多可以改善之處。
訂閱:
文章 (Atom)